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于不久前启动。普查将涵盖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听从事文保工作30多年的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畅谈南京在历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走过的不平凡之路。
三次普查55项“国保”
南京群众踊跃上交文物
- 南京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项;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4项;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00余处……
它们均与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密切相关。杨新华先后参加过“二普”和“三普”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据他介绍,“一普”当时普查对象虽然是不可移动文物,但在南京,仍出现了群众踊跃上交和捐献可移动文物的现象。
“二普”覆盖面积比“一普”明显增大,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掌握。通过这次普查,南京文博机构队伍得到加强,文物档案建立趋于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对南京而言,“三普”意义更是非同一般,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开展,它对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以及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等,提供了科学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历次文物普查还为南京留下了很多珍贵史料,杨新华本人就编著有五六十本著作,包括《南京明城墙》《南京明清建筑》《浡泥国王墓探源》《金陵碑刻精华》等,为南京文物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湮没”百余年之久
石乌龟打开晋升“国保”之旅
近年来,南京高度重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大量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遗存,列为首批申遗点的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均与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密切相关。
据杨新华介绍,1958年5月12日,南京文物工作者在对南郊文物普查时,有幸发现了“湮没”百余年之久的浡泥国王墓。当时,普查工作人员在附近偶遇几名农民,一名农民讲起他自小听过的传说:“我们这座山叫乌龟山,山上有个石乌龟……”石乌龟,正是古代王公大臣墓葬的标配。
普查人员按照农民的指点爬上乌龟山,果然发现了无头石乌龟。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这座佚名墓最后被证实就是当年浡泥新任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所葬之地。
如今的浡泥国王墓环境庄重优雅,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在高科技、大数据的赋能下,持续开展遗产监测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
从“城防工程”到“文物”
明城墙数百年长度悬案告破
正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明城墙第一次作为“文物”而不是城防工程进入人们的视线。
自“二普”开始,南京加大了对城墙维护及整治周边环境的投入。
- 2004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实施,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2006年,完成《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调研报告》
“南京城墙的长度历来说法不一,‘二普’时测量出南京城墙的长度是33.676公里。”通过与当时的江苏省测绘局合作,最终测量结果解决了南京城墙自明代以来的长度悬案。
2016年,随着凝聚着研究者多年心血的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递交国家文物局,南京牵头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今,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建成的“南京城墙‘一张图’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最早的南京城墙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同时,将南京城墙历史、地理、修缮等全维度数据整合在“一张图”上,建成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为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三普”重要新发现
南京长江大桥和金陵饭店
南京长江大桥和金陵饭店均为南京地标性建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均被列为南京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新发现”。
虽然金陵饭店1983年才建成开业,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通车,但它们都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金陵饭店是中国现代酒店的先行者,一度是南京城市的中心地标;南京长江大桥对于中国桥梁史来说意义重大,小到一颗钉子,大到公路铁路承重的数据,都是我国技术人员自主生产设计的。
即便如此,在十多年前,将它们列为文化遗产时,仍遭到了不少人的嘲笑。杨新华表示,将南京长江大桥和金陵饭店早早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有利于趁早介入,对其进行科学保护。
2016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入封闭维修改造阶段,其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工程领域的最高奖项。
如今,金陵饭店是南京最年轻的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南京长江大桥则是最年轻的南京市级文保单位,南京长江大桥还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南京将有哪些“文化景观”新发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拉开序幕除了涵盖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及遵循“应保尽保”原则此次普查的文物范围、内涵和对象都有拓展创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包括“出于美学、社会、文化等原因,刻意设计、创造的与自然环境和谐互动,协调统一的结合体”和“作为历史演变发展的重要物证,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或适应,由最初始的社会需求,发展到目前形式,并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等。
业内专家认为,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在诸多可赏可读的历史遗迹中,势必将迎来相关文物的重要“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