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不只是一场热闹的美梦

多日后,面对返程车票,兜揣瓜子、手提特产的我,将会回想起除夕前父母在车站翘首以盼的那个下午。

春节就像做了一场热闹的美梦,上一秒还在看着赛博秧歌,吃着年夜饭,下一秒就空空荡荡,各自奔赴生活了。当我收拾好心情,准备重返工位、夺回属于我的一切,一翻日历,偶吼,怎么什么还没做,2025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时间紧追不舍的声音,像昆虫微小却不可忽视。秒针不再优雅,“嘀-嘀-”地狂奔,不知道急着去哪。网友说,“忙忙碌碌一整年,什么都没留下。”我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视频变短了,我们为其消耗的时间却越长;生活丰富了,时间河流中可打捞的记忆却越少,留下一个共同的问题:时间是不是变快了?

其实自然时间的流动,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社会时间下的个人体感在变化。例如同样的一秒,对于很久没有抬头看天空的人,在高楼大厦格子间很快,在玄武湖等日落就变得舒缓。所以,运动的是我们,并非时间,时间本质上只是人为设计、用于感知世界的工具。

高效率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活动和工作被细分到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很少出现停顿、间隔和休息。于是,社交平台无数高人分享自律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高效地XXX”“如何避免无意识浪费时间”,可刻意追求时间的每分每秒有效利用,游走于这些没有尽头的时间任务时,反而加深了“时间焦虑”。

事实上,人类大脑依靠记忆感知时间,那些拥有极大的情绪体验、成就感和刺激感的故事越多,人会感觉时间走得越慢。正如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与其疲于应付,不如平静而又用心地沉浸式投入其中,去体验、去创造,不仅会让人感到“一气呵成”的积极感觉,还自然而然地导向正向结果。

说到底,时间会过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没办法在里面做什么记号。不妨抓取一个瞬间,看看一秒钟,南京会发生什么?

一秒是流动的节拍,约49人次搭乘地铁,3人在高铁站踏上旅程;

一秒是发展的积累,生产粮食31.8千克,2.71万元商品被购买,1.09万元货物出口海外;

一秒是向绿色、智慧转型的加速度,建邺的时间银行存进了一笔未来养老服务,江宁的车主尝鲜“一秒一公里”的超快充电体验,城市“一网统管”,实现交通、环保、应急管理“秒级响应”;

一秒是文化的呼吸、古今的对话,4.8位游客来宁,1.36人走进博物馆,超10万人在秦淮灯会,一秒穿越风雅金陵;

一秒里还藏着温度,志愿者的呐喊声,南马选手打破赛事纪录;危险瞬间,女子撑起扶梯上即将摔倒的老人……

时间,是城市的成长印记。加速未来产业布局,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压缩转化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行政效能……南京追赶时间,不是盲目追求“更快”,而是以技术创新重构时间价值,以人文关怀平衡时间焦虑。当明城墙与紫峰大厦在暮色中同框,这座城市正书写着属于东方智慧的时间哲学:用效率拓展发展维度,以温度定义进步尺度。

放慢时间还有一个秘诀,专注主线任务。小时候看着电视剧总问里面的人结局怎么了,大人被问烦了就给出一个终极答案——“死了”。每个人的结局都一样,无论金庸琼瑶笔下轰轰烈烈潇潇洒洒的主角,还是现实各个角落拥有自我意识的NPC,这一生三万多天的光阴,不过就是麦子熟了几十次,山花开了几十年。

面对一眼看到的尽头,难道我们就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了吗?不!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是以有限应对无限。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真正的大工程没有ddl(截止日期),只有一腔孤勇、无止无休。学海无涯,我们便皓首穷经,衔微木、填沧海;山川阻深,一代代年轻人激活沉睡的土地,犯至难、图至远。

时间不给答案,但时间里有答案。对抗时间焦虑,年轻人重拾“附近”、安排“主题月生活法”、远离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不用社会时钟来困住自己的想象,如祖先们的结绳记事,一次次改变的努力,结成打破时间循环的绳子,谁又能说,这样的光阴是虚度的呢?

2025年是“双春年”,因为“闰六月”,农历乙巳蛇年有超长的384天,相信足够书写属于你的精彩故事。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长寿、智慧机敏以及力量和财富。与其追赶或对抗时间,不如随势而动、随时而动、伺机而动、与时偕行,像水适应容器般与时间共舞——在它的流动中,雕刻出自己的形状。

加油,南京!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