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江苏正努力建设海洋强省。6月6日,江苏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全省涉海企业家、专家齐聚江北共议海洋发展大计,并参观南京涉海企业。

在活动开始前几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还联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一场海洋日健步走宣传活动,出发地便是宝船厂遗址公园。作为郑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造船地和始发地,南京在新时期依靠“通江达海”的天然优势,正在重塑向海图强的新地位。

01

内河港口前四月全国第三

南京海洋经济跑出新成绩

南京是沿江、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的结合部,是东西长江航道与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南京港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实现水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港口,这是南京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在海洋经济产业中,运输业产值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南京海事部门介绍,2018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南京航道水深从10.5米提高到12.5米。至此,南京港由“河港”变为“海港”。

10余天前,一艘海轮从南京港新生圩港区缓缓开出前往巴西,这是南京首艘吃水达到11.6米深的出港船舶。今年1月,一艘巴西运粮船进入南京港,刷新了开埠以来最大进港吃水船舶纪录。一进一出,标志着南京港进出港船舶吃水深度均提升至11.6米,南京迈入了“大船深水”时代。

为打通海洋经济物流通道,南京近年来建设龙潭、西坝、铜井、七坝四大公用港区及配套疏港公路、铁路及临港物流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据《2023年度南京市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去年南京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76亿吨,同比增长1.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6万标箱,同比增长8.1%。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

在交通运输部公开的1-4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统计表上,南京港货物吞吐量完成8743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4.5%。而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箱,增长8.1%。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在内河港口中均排名全国第三,显示了南京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

02

订单全球第一

南京海洋经济闯出新蓝海

海洋经济产业门类众多,海洋船舶工业仍是我市海洋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

近期,招商工业南京金陵船厂再获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公司4艘甲醇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订单。根据全球知名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不包括最新的4艘,南京金陵船厂的汽车运输船手持订单达到了30艘,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全市累计成交各类船舶129艘,交易额2.67亿元。

海洋科研也是南京独特的优势。作为省会,南京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海洋管理公共机构、三分之二涉海高校。在当天的活动中,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8所涉海高校,与省海洋地质调查院、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联盟技术转化合作签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直径14米的旋转水池,这将为探索海洋和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

产学研涌动的科技创新潮,助推南京海洋经济闯出新蓝海,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03
迈向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南京规划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江苏省海洋经济产值为9606.9亿元。GDP全国第二,海洋经济实力居于沿海省份第六。这样的困惑也存在于南京,作为省内GDP第二城市,南京海洋经济体量与经济总量在省内的地位相比还不匹配。

围绕短板弱项,我市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形成以长江为轴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打造南京海港枢纽经济片区、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中心片区等多个海洋产业集聚片区。

按照规划,到2035年南京海洋经济实力居全省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南京将锁定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省内沿江经济带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