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南京,虚席以待

再过几天,南京2024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就将启幕,它是南京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推动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闪亮名片。

此次大会上,将有一系列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应用场景等内容重磅发布,展现南京创新优势,让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并向企业集聚,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而在不断更新的大会日程表上,与会嘉宾名单星光熠熠——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又有驻外领事、世界著名高校专家学者。导入全球资源,欢迎八方来客,“IN”南京,赢未来。

从“珠江路”到 “紫金山”,南京勇攀“新高度”关键词一:Innovation(创新)

南京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

前不久,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101个参评城市中,南京位列第四,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份国家级认证的背后,是南京积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不懈努力。

即使是午休时间,珠江路依然一片繁忙景象,拿着发货单、商业计划书的人进进出出。“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20世纪90年代,南京珠江路集聚电子企业超1500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也成为引领时代创新潮流的“根据地”。如今,乘着“硅巷”建设的东风,珠江路逐步“蝶变”,从“电子一条街”到“创业大街”再到“城市硅巷”,又向下一个风口逐浪而去。

30多年过去了

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没有变

而构成它的是遍布全市的

高校、大院大所和企业

30公里外的紫金山实验室,6G的无线无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等多项颠覆性技术成果“破茧而出”,架起“网络高铁”“网络高速公路”。

正如紫金山实验室的背后是坐拥移动通信、毫米波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东南大学,在南京“从0到1”再“从1到N”,众多创新主体以创新突破带动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能。

南京工业大学团队提出“固态溶剂法”制备混合基质膜,实现了膜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在嫦娥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成为第一个把超声电机送上月球的国家……科教资源丰富,成就了南京在“人才第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也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了丰沛的内劲。
科创赋能产业,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去年,作为北京中关村以外全国“中科院系”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麒麟科创园中科系“七所八院”发布“问天I”类脑计算机,突触数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研发出适配华为鲲鹏、寒武纪思元处理器芯片的国产开源服务器操作系统——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位于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有专业研究所等各类研发载体72家,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2万家,“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还有遍布南京的科创企业森林,攀“高”向“新”、枝繁叶茂——去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2万家,两类企业总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今年上半年,南京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34家,迈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

从“头号工程”到“头版头条”,南京挺起“硬支撑”

关键词二:Industry(产业)

南京有完备的产业体系

在江北新区,磨就“一把刀”是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勇闯“无人区”探索“0 到1”创新突破的生动写照。

在凤麟核中科超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明亮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对“麒麟刀”医用直线加速器设备进行调试。说是刀,其实是高端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设备,能对肿瘤病灶精准照射,避免对正常细胞“误杀”,对癌细胞“手起刀落”。而这把“刀”也破开了创新道路上的坚冰,宣告我国高端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设备领域将不再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开启自主创新的崭新时代。竞逐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南京试比高!

5月20日,玄武湖畔数百架无人机上演空中秀。“大蓝鲸”“我爱南京”等图案在夜空中盛放。而这场“高科技表白”的背后,每架无人机都需要接收精确到纳秒的卫星定位信号,这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而南京实力“宠粉”。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新浪潮,南京抢滩布局建设,全市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可承载机柜数18万台、约占全省40%,建成4个可提供公共算力服务的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超2000P、位居全省第一,南京智算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今年6月,中国移动(南京)智算中心建成后,将再提供1500P的智能算力。此外,紫金山实验室还承担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相关研发任务,调度中心建成后,AI大模型的训练时间将大幅缩减。

近年来,南京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赛道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上,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发布“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榜单,南京仅次于上海、深圳、苏州,位列全国第四。但是南京有一张工业机器人的王牌:埃斯顿。它是南京高科技企业加快创新、发力机器人市场的一个最好缩影。

2021年,埃斯顿成为国内首家年销售机器人突破万台的企业。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8%和36.28%;排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第6位(前五位为国际品牌),其中六关节机器人出货量位列第5,仅次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产业强市是南京的“头号工程”,项目建设是全市的“头版头条”,南京始终将他们保持“置顶”。

“新年第一会”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力量;“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提出“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出台算力产业行动方案、数据要素“1+2”文件……目的在于培育新型生产要素。不久前召开的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又发布一系列政策、成果和应用场景,现场签约37个产业项目,志在推动南京低空经济展翅高飞。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