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营企业,你会想到谁?深圳的华为、腾讯,杭州的阿里巴巴,还是北京的京东……你,会想到南京吗?
南京民企
“隐形王者”渐成气候
你知道,工业机器人领域销量稳居国产品牌第一的,是哪家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你知道,攻克青藏铁路冻土层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是谁?南京的中圣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你知道,C919国产大飞机、鸟巢、水立方使用的空气处理设备,出自哪家?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你知道,华为、小米的“动铁耳机”原材料,哪来的?70%以上由菲特晶(南京)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你知道,港珠澳跨海大桥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是谁生产的吗?南京的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其实,像这样“隐形王者”式的民营企业,在南京还有许多。只是因为这些民企的产品,大多是To B(即:Business,企业)端,而不是To C(即:Customer,终端用户或消费者)端,所以并不像阿里、腾讯等民企“巨头”那样广为人知。但在产业链上,它们却是“闪耀的群星”,不容忽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打开南京的产业版图,不难发现,12万多家民营企业布局在石化、钢铁等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城市主攻的“2+6+6”创新型产业领域。
比如,科远智慧、诚迈科技、翼辉等民企,破解了一系列国产软件“卡脖子”难题,正助力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冲刺“万亿级”产业赛道;世和基因、柯菲平、诺唯赞等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仅2023年南京药企研发的4个1类创新药,就获批进入国内市场……
数据显示,民营经济是南京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的增长点。截至2023年末,南京民营企业达61.54万家、个体工商户达109.5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4%,创造了90%的新增就业岗位。
锚定创新
南京民企的“隐藏法宝”
南京这些“隐形王者”民企,是如何诞生的?在岁末年初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有4组数据放在一起看,或许可以窥见答案。
截至2023年末,南京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6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进入胡润排行榜的独角兽企业17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92.5%、98.2%、82.6%、88.2%。
产业科技创新,是南京民企“悄悄”成为“隐形王者”的“隐藏法宝”。
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副理事长郑琼洁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而且还坐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丰富。因此,南京民企习惯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以产业科技创新勇夺行业制高点。
其实,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就不难发现,南京民企的创新“基因”,根植于其“血脉”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南京民企在“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故事中孕育。当时,南京珠江路集聚电子企业超1500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脑产品集散地,“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盛名一时。
此后,从最初的知识分子创业,到近年来的互联网创业、海外归国人才创业……中圣科技、诚迈科技、世和基因等研创型民企,以及运满满等平台型企业,在南京相继涌现。
其中,不少南京民企的创始人或创业团队,都是数年甚至数十年深耕某一行业细分领域的专家、大咖。《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突破,耐得住“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在南京这些“隐形王者”民企的背后,往往是各自“十年磨一剑”的苦心造诣。
为了给这些创新型民企,提供一个开放、宽容的“磨剑”时间和试错空间。南京已经连续多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比如,搭建“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让民企能够“最新政策一手掌握,惠企事项一键匹配,兑现事项一网通办”,从而心无旁骛地推动科研成果从“书宅”,走向厂房、市场。
说到底,在市场环境中,创新型民企最需要的也许并非“偏爱”,或者“特事特办”,而是公平的环境和稳定的预期。
从“珠江路”到“紫金山”
南京民企,要走多久?
除了“隐形王者”,在南京新兴产业发展中,民企有多给力?
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共有重点企业3400多家,民企占比达83%;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上市公司18家,基本上是民企;人工智能领域,民企数量、营收规模占比均超过90%。
因此,面向未来,正如年初召开的南京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所说,“南京发展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当然,不可否认,对比国内民营经济先进地区,南京还存在一定差距,依然缺少像华为、腾讯等“龙头型”民企。但发力创新型民企,南京可以走的路,还是很多的。
曾经有人说,南京有三座“紫金山”,即:自然生态的紫金山、历史文化的紫金山、科技创新的紫金山。在南京的环紫金山科创带周边,云集了30多家高校、近20家科研院所和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是南京民企,从“珠江路”走向“紫金山”的底气所在。
首先,用好“科教资源丰富”这个先天优势,积极构建“高校+企业(校友)+政府”产研新模式,与民企共用共享城市创新资源,同时创新机制、畅通渠道,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在高校院所与民企之间高效、有序流动。
其次,用好“央企国企众多”这个强力支撑,发挥南京央企、国企“以大带小”作用,推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探索共赢发展机制。比如,中国物流集团整合约6万家中小微民营运输企业,通过标准化准入及管理,整体提升产业链运营效率。
再次,抢占“产业超前布局”这个发展先机,瞄准南京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分产业竞争赛道,支持民企当好技术创新的“出题人”、产业创新的“排头兵”、模式创新的“领头羊”和开放创新的“先行者”。
前行的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只要南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只要南京民营企业家一如既往地“敢想、敢干、敢首创”,从“珠江路”到“紫金山”就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