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芯片大厦落户江北

想象一下

走进一座大厦的实验室

跳动的心脏、代谢的肝脏、呼吸的肺

……

这些“毫米级”的人体器官

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中

经过2-3周的时间,就能被孕育而出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而是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

潜心十多年的科研成果

“器官芯片”

在近日召开的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

高水平建设推进会上

“器官芯片大厦”揭牌

宣布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01

人体“器官芯片”

一座大厦全“搞定”

人体“器官芯片”技术,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人体“器官芯片”是什么?

即: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交叉集成,在人体外构建的一套微生理系统。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东南大学教授顾忠泽介绍,人体“器官芯片”的功能,跟人体内器官一致。因此,科研团队可以利用“器官芯片”,进行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等实验。

此次揭牌的“器官芯片大厦”,选址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南京江北新区。在大厦内,可以进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也将吸引一批企业入驻,进行“器官芯片”的应用示范和产业转化。

目前,“器官芯片大厦”的实体建设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底前可以实现基本功能的启用。

02

首个“器官芯片”国标

东大牵头制定

除了科研载体,东南大学也在“器官芯片”技术标准领域持续发力。
前不久,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44831-2024)正式发布。该标准就是由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完成起草,由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参与制定的。

“皮肤芯片”是使用体外微流控芯片生成的微型细胞和组织培养器件,能够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工具。

《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标准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主要规定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皮肤芯片的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未来,“皮肤芯片”有望部分取代现有的简单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实验、人工皮肤实验,成为与皮肤相关的体外评价最前沿和最有力的评价标准和实验工具。

03

全国首个“中心”

深挖高校科研“富矿”

目前,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已入驻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转化平台。这个平台,可是“大有来头”。

为了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今年,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

其中,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转化平台,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当前,该分中心各项建设工作已全面开展。

➩ 一方面,“走出去”,前往全国各地高校,积极沟通对接科研转化需求,目前已与全国25所高校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

➩ 另一方面,“请进来”,计划设立18个功能子平台,打造从高校科研产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再到小批量试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支持保障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分中心还会定期面向科技领军企业收集技术需求,由企业与参建高校共同选题、答题,以“企业张榜、高校揭榜”等方式,做好需求和项目的匹配,开展校企协同攻关。

未来,该分中心还计划组建一支200人左右的技术转移转化队伍,帮助高校团队跨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各种难题,让其足不出园区就能实现技术转化,产出更多前沿创新产品。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