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这群人有甜头有劲头有奔头

近日

南京社区工作者

(以下简称“社工”)

冲上热搜——

雨花台区公开招聘9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

引来1.2万余报名

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录比超过122∶1

南京社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此前南京发布基层治理“1+2”系列文件,持续优化薪酬激励、打通晋升通道,让社工有甜头、有劲头、有奔头。

两个多月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信号鲜明——社工是一门有望比肩老师、医生、警察的专业社会职业。

推进社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南京的努力成效明显。分布在全市1253个社区(村)的1.6万名社工,在业务得到提升、密切居民联系的同时,还拥有了前瞻性谋划思考能力。他们在链资源、解难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仙林经验”等一批基层治理新范式。

去年底,南京第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3月,鼓楼、雨花台两区入选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全省唯二。殊荣的背后,折射的是这座现代都市突出的社会治理效能。

千万人口都市的善治接力

在爱情湾生态公园,草坪上到处都是白色的小帐篷,还有手捧各式图书的亲子家庭。这个“六一”,建邺区双闸街道的孩子们在社区“过节”。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区。对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婷婷来说,一天的工作,往往从早上七八点第一通居民电话开始。邻里矛盾、地下室渗水、电路出现安全隐患……群众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她,她总是泡在网格里,“网格就是我们的办公室。”

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依托“五个一”工作法引导多元力量下沉一线,栖霞区历经10余年探索的“仙林经验”,被中央组织部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成为南京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

一座城市的韧性,就镌刻在离群众最近的街巷小区。作为实有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南京有老城街巷,有新城新区,还有美丽乡村,不同的城市形态和复杂的民生需求,意味着基层治理没有“万能钥匙”。

走进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金南路巷口“金陵幸福第一街”7个大字,在夏日晨曦中格外耀眼。1984年,南京首个有规划设计的社区在这里落成,城市由此迈出现代化治理的第一步。40年后的今天,锁金村的居民楼已经老旧,但昔日辉煌依然可感可触。这里不仅有全国最早的社区服务品牌,“小巷总理”就是在锁三社区被叫响,成为基层“当家人”的代名词。

鼓楼区同样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建设的城区之一。1997年率先提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理念,并于次年在全省首试“居委会改革”,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街道考评机制”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