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俗博物院的一间工作室里,擅长金陵刺绣的专家高瑞雷正端坐案前,捻线顶针,指尖翻飞间,一幅栩栩如生的“映雪红梅”就绣好了。
有趣的是,跨过长江大桥,来到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在“潜在独角兽”企业圣德医疗的生产车间里,也有这项传统手艺的“影子”。
一次谈心结识的两个朋友
高瑞雷出身刺绣世家,祖辈是宫廷绣师,自小便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他,对刺绣十分感兴趣。成年后,高瑞雷举家来到南京,定居泰山街道,成了一名新江北人。
2018年,因其绣品具有细腻的针法、鲜明的色彩、南京的味道等特点,高瑞雷获得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同时,他也是江苏省“三带”名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北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北新区新联会副会长。
就在他不断吸收时下流行元素,继续精进技艺、产出绣品的时候,一次会议上,高瑞雷认识了同为新江北人的马琛明博士,交谈间两人发现,彼此志同道合。
马琛明曾是德国国家级心血管病中心——德意志心脏中心一名出色的心血管外科医生。由于遗传原因或年龄增长,人们的心脏有可能发生各种疾病,其中,心脏瓣膜就会出现狭窄或闭合不全等情况。针对这种心脏瓣膜疾病,就要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进行治疗。马琛明便是这一领域的专家。
“国外一台瓣膜微创手术的费用高达40万元,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做这样的手术,但费用难以承担,技术也未必适配。”在国外工作期间,马琛明时常看到很多同胞远赴他乡治病,却未必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怀揣着理想和情怀,2019年4月,马琛明回国创业,成立南京圣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立志自主研发更适合国人体质的心脏瓣膜产品,为中国患者带来福音。
一根银针连接起的两个赛道
在这次相识后,马琛明发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与高瑞雷娴熟的手工技艺之间的相似之处。
“人工心脏瓣膜产品,主要由‘动物组织制成的瓣叶材料’和‘镍钛合金支架’两部分组成。从这个技术在欧洲诞生以来,将瓣叶材料固定在支架上的步骤,都是采用手工缝制的方式进行。”马琛明说。
因此,圣德在成立之初就全力招引了一批能工巧匠,负责手工缝制人工心脏瓣膜产品。“要将瓣叶材料非常贴合地缝合在小小的金属架上,这需要缝制工人特别细心和专注。”马琛明介绍道,“女工上岗前会经过模式化的培训,当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她们才可以进入车间缝制不同的产品。”
既然女工定期就要培训,如今眼前就有一位技艺超群的人选,何不试一试呢?去年2月份,马琛明第一次邀请高瑞雷来到圣德医疗生产车间,希望能从传统绣工的角度进一步碰撞出更多有关缝纫技巧的火花。
穿上白褂,套上鞋套,走进生产车间,目睹一个个价值几十万元人民币的人工心脏瓣膜在女工的精巧双手下诞生。这样神奇的体验,是高瑞雷此前从未感受过的。
“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家提升技能,于是在第一批16位女工培训时,我讲解了很多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并带着大家一起练习‘回针镂空针法’。”高瑞雷说,这种方法需要用银针从丝线中间穿过,将一根细线一劈为二,形成一个镂空造型,“这就特别考验工人专注度和手指灵活度。”
“学习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女工们对产品把握的细心、耐心和专注,这是更深层次的意义。”马琛明说。
一次合作启发的新发展方向
培训活动结束后,双方的联系愈发紧密,如何进一步用文化传承赋能科技工作,让起源于欧洲的人工心脏瓣膜产业实现本土化发展,更多新方向的“苗头”开始在马琛明的脑海中出现。
“我们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这些传统的力量是支持创新转型的强大‘引擎’。如果说,人工心脏瓣膜在哪里能首先实现突破,我相信会是在中国产生。”马琛明说,“要达到这一步,跨界十分重要。”
今年以来,马琛明多次拜访参观做针织、纺织类机器的企业,探索心脏瓣膜产品未来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马琛明说,作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工艺控制的统一性、标准化很关键,我国在工业化方面很有优势,如果能以此赋能手工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速人工心脏瓣膜产业发展。
“这些跨界想法,就是高老师的课程给我的启发。”马琛明说,虽然高瑞雷传承的是传统手艺,但是他的产品形态更多是结合时下潮流,不只是过去时兴的布艺产品,还做出贴合当代年轻人消费审美的绣艺戒指、绣艺穿戴甲,让这个技艺以更好的形式流传下去。
“我学成归来所做的事情,也是起源于传统手艺,我也希望,能够以中国优势焕新瓣膜科技。”马琛明说。
如今,走进圣德医疗车间,主动脉瓣膜植入产品、二尖瓣瓣膜植入产品、三尖瓣瓣膜植入产品等系列化的心脏瓣膜产品,正在一位位缝纫技巧高超的女工手中诞生。未来,这些系列化、高技术壁垒且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瓣膜产品,也许会有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