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锻长补短、集群强链,着力推动产业强市建设大突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制造业‘七个一’和服务业‘六个一’工作推进体系,专班化、项目化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产业强市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代表委员热议
整合各类“政策包”,赋能产业升级
“要更好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建议南京从细节做起,整合各类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包’。”市政协委员徐振凯表示,企业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为了扶持企业更好发展,政府应该以企业为画像,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量身定制不同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得到更“解渴”的帮助。建议南京的政策要更“集约”,赋能产业升级。
“建议瞄准三大重点方向,推进全市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为南京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市人大代表陈朝军说,要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提质”并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并重,着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双引擎”。以产业链为主线畅通“上下游”、整合“左右岸”,打造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探索“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办学模式,构建“精准对接、靶向施策”人才培养体系。
汇聚创新资源,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产业强市迈出新步伐。对此,市人大代表刘海涛感到非常振奋。她说:“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可谓‘最大创新资源’。坚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希望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刘海涛建议,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方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瞄准前沿技术方向,紧盯未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统筹配置资源,超前布局设置学科专业,加快形成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互动新模式。
“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所处赛道、产业定位,选择业务发展主航道,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向主业集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对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一定考量,积极进行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和应用。”市政协委员董继勇建议,打通科技、金融、产业的三向沟通交流渠道,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跳出传统的科研视角。站在产业的高度充分思考战略选择和研发方向,并与金融机构、产业链中下游应用企业保持常态化沟通。
谋求产业内精准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元宇宙产业是南京在产业强市行动计划中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之一。市政协委员周全建议,以裸眼3D技术为引擎,推动南京元宇宙产业中教育场景的大力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创新。
“通过利用裸眼3D技术的沉浸式特性,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并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限制。南京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基础的城市,具备发展裸眼3D技术的优势。”周全建议,南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裸眼3D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发,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谋求产业内更加精准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大家一起进步、一起迈向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蔡晓刚以“低空经济”为例,建议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在产业链内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在产业链外注重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通过产业协作、立足资源共享和产业分工、优势互补,优化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为“低空经济”领域抢位发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为产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市人大代表陈智敏建议,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减少企业办事的时间和成本。加大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政策、资金和资源支持。此外,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法治保障,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运行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专家解读: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能级升迁丁宏(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强市建设大突破”。这正与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当前战略必争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为南京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的发展理清了思路,夯实了南京坚持锻长补短、集群强链,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南京是江苏省会,需要发挥雄厚科教资源优势,善于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四链融合,加快攻克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传统制造模式,而是要更加依靠颠覆性技术作为其核心价值,促进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南京推进产业强市所关注的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正是当前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进劳动过程深度融合和效率提升,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例证。南京要通过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增强数实融合新动能等,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数实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等方面探路先行、多作贡献,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从而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能级升迁。